中医对失眠的认识:失眠在中医中属于“不寐”、“不得卧”和“目不瞑”等范畴,中医认为失眠的发生与情志刺激、饮食不节、劳倦过度及久病或年老体弱有关,病位在心、脑,涉及肝、脾、肾。病理变化为阴阳气血不足、心神失养,或痰、火上扰而致心神不宁。临床上与下列病因病机有关。
1.情志所伤:情志不节,郁怒伤肝,肝郁化火,上扰心神;或是焦虑过度,心脾两虚,气血无以奉养心神,或脾失健运,精微不化,转生痰浊而影响心神的安宁;或突逢惊吓,胆气虚弱,使气机不利致肝郁脾虚,痰浊内生,扰动心神而出现不寐。
2.饮食不节:嗜食肥甘厚味,饥饱无常,过食生冷均可伤及脾胃,清气不升,神窍失养,则心神不安,胃失和降,宿食停滞,积湿生痰,痰浊上扰心神发为不寐。
3.劳倦失度:劳倦过度,损伤心血,心失所养,神不守舍出现不寐。劳倦伤脾,脾不升清,痰浊内生,心神被扰而不寐。
4.久病体弱:年老体衰或久病虚弱,则肾精亏虚,夜寐不安。肾精不足,心火偏亢导致心肾不交,引发不寐。
失眠的原因:在引起失眠的众多的因素之中,最重要的是心理精神因素,长期失眠使人感受能力降低,记忆力减退,思维的灵活性降低。
失眠症:失眠症是一种以失眠为主的睡眠质量不满状况,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眠,包括难以入睡、睡眠不深、易醒、多梦、早醒、醒后不易再睡、醒后感到疲劳或缺乏清醒感、白天困倦思睡等。
如何治疗失眠:如果是轻度患者,可适当服用安定类药物进行控制,但切忌长期使用以免产生药物依赖,让病情进一步恶化。如失眠时间较长或较为严重的患者,建议结合以上疗法并服用药物治疗等,会有较为显著的疗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