语文阅读题难住文章作者?家长别急,听湖南作家怎么说(3)
时间:2019-01-28 23:30:21 来源:[db:来源] 作者:[db:作者] 点击:
本文摘要:提到阅读益处,一些家长总希望孩子读了一本书后能立竿见影,马上对写作有帮助,甚至把日常阅读和考试的阅读题混为一谈。两位作家家长都希望大家不要这么功利。就如每次送给孩子一本书都要让他写读后感,写长长的摘

提到阅读益处,一些家长总希望孩子读了一本书后能立竿见影,马上对写作有帮助,甚至把日常阅读和考试的阅读题混为一谈。两位作家家长都希望大家不要这么功利。就如每次送给孩子一本书都要让他写读后感,写长长的摘录,这是很伤孩子的阅读积极性的。就像我们小时候去春游,本来很好玩的事却要强加一个条件——写一篇作文,这不是让人兴致打折了吗?不要用这样的功利破坏了孩子的阅读兴致。

关于阅读,王亚还会根据自己以往的读书感受,每年推荐自己觉得不错的书给孩子,“有益的书和有趣的书相结合,让孩子也有自己的爱好选择,多读之后孩子的阅读能力自然也就提升了。”

原来这么多作家被自己的作品难住了

其实,放眼全国,阅读理解难住文章作者的事早已不是新闻,即使在著名作家那里也不例外。

知名作家周国平曾专门出了一本书《试卷中的周国平:对标准答案说不》,叫板语文阅读理解题。有一回,他自己做题,按照标准答案只能得69分,比有的考生还低。《中国青年报》也曾刊登《我是作者,却答不准文章的“作者原意”》的短评,称12分的题目作者也只能拿到6分。

2018年,天津滨海新区高一期末统考语文试卷的阅读题,选了毕飞宇的作品《苏北少年“堂吉诃德”》中《大地》的片段。考完之后,天津的中学生们纷纷跑到毕飞宇的微博下留言:请问毕飞宇老师,您文章《大地》的厚重感到底体现在哪里?

毕飞宇这样回应:“让孩子们回答这个问题是不合适的。所谓的厚重感,可能是老师们的阅读感受,要知道,孩子们的阅读能力与感受能力与老师的差距是巨大的,用成人的感受去考孩子,这里头有失公平。就说我自己,我也是30岁之后才能阅读《红楼梦》,不是我不认识《红楼梦》里的字,是生活阅历不够,理解不了。”

2017年,浙江高考语文卷阅读理解部分,选取了青年作家巩高峰的短篇小说《一种美味》。文章的写作背景置于物质匮乏的年代,描写了主人公6岁时,一家人第一次喝鱼汤的记忆。文章最后写道,从锅里跳出来的鱼“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”。而阅读理解的最后一题,正是要求考生对“诡异的光”进行理解。

巩高峰回复时称:“本来是搞笑的,谁知道有这么一出”。等巩高峰做完题后,他则感叹:“这套题的确有难度,特别是对‘95后’这代孩子来说,他们完全没有那种生活经验,也没办法理解他们(文中人物)的情绪。”